公司新闻
2024年,全球储能产业迎来了多项标志性突破,中国在这一领域的表现尤为亮眼。从技术创新到市场规模,从政策支持到产业布局,储能行业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能源格局,成为全球能源转型的核心驱动力之一。
在技术创新层面,中国继续保持全球领先地位。据2024年全球储能领域SCI论文发表数据显示,中国以20025篇的总量远超其他国家,在锂离子电池、钠离子电池、储热储冷等关键技术领域的研究成果尤为突出。其中,锂离子电池相关论文达3517篇,储热储冷技术论文4344篇,展现了中国在多元储能技术路线上的全面布局。专利申请方面,中国储能领域发明专利数量同样领跑,仅锂离子电池就有9095项,钠离子电池3609项,液流电池2686项,技术研发的深度和广度持续拓展。
从技术梯队来看,抽水蓄能与锂离子电池构成第一梯队,仍是当前储能市场的主力军;压缩空气储能、液流电池等技术处于第二梯队,产业化进程加速;钠离子电池、飞轮储能等则作为第三、四梯队技术,在特定场景中逐步实现突破。这种多层次的技术体系,为储能产业的多元化发展提供了坚实支撑。
市场规模的扩张成为2024年储能产业最引人注目的亮点。全球电力储能累计装机量达到372GW,其中新型储能(除抽水蓄能外的电储能技术)首次突破百吉瓦大关,达165.4GW,抽水蓄能占比则首次降至60%以下。中国在这一轮增长中扮演了核心角色,新型储能新增装机近43.7GW,同比增长126.5%,历史性地超过抽水蓄能,累计装机达78.3GW,占全球新型储能总量的47.3%。
区域格局上,中、美、欧三大市场合计占据全球储能市场90%的份额,中国连续三年保持新增装机量全球第一。国内方面,新疆、内蒙古成为储能装机大省,其中内蒙古累计装机量率先突破1000万千瓦,新疆则在新能源配储领域领先。全球范围内,大型储能项目不断涌现:美国加州的Edwards & Sanborn光储电站以1300MW/3287MWh成为全球最大光储电站,中国新疆克州300MW/1200MWh项目则是单体最大构网型独立储能项目,展现了储能技术在大型能源系统中的关键作用。
应用场景的分化趋势明显。电网侧仍是储能应用的主战场,2024年全球新增新型储能项目中,电网侧占比超过40%,主要用于提升电力系统稳定性;电源侧与新能源配套的储能项目增速显著,光储、风储项目占比合计近90%;用户侧中,工商业储能保持增长,但户储市场在欧洲出现调整,德国、意大利新增规模首次下滑,受能源价格回落、补贴退坡等因素影响,户储占比持续下降。
技术迭代正在重塑产业竞争格局。构网型储能系统快速落地,青海、新疆等地多个项目并网运行,超14家企业推出相关解决方案,推动储能从“跟随电网”向“支撑电网”转变。长时储能技术取得突破,300MW级压缩空气储能项目、百兆瓦级全钒液流电池电站相继并网,铁-铬液流电池进入模块化测试阶段,预计到2035年长时储能需求将超300GW。
AI技术的深度融入成为新趋势,在材料研发中加速新型电池材料问世,在设备运行中实现电池健康状态精准预测,在电站运营中优化电力市场收益测算,推动储能产业从“价格竞争”转向“价值竞争”。固态电池、钠离子电池等新技术商业化提速,首个百兆瓦时级钠电项目并网,氧化物半固态电池在储能领域率先应用,技术路线的多元化让储能适配更多场景。
产业生态方面,中国储能企业的全球化步伐加快。2024年国内企业海外储能订单超150GWh,2025年一季度订单接近100GWh,欧洲、北美、澳洲是主要市场,中东、东南亚等新兴市场增速显著。阳光电源、比亚迪、国轩高科等企业通过多元化布局,在全球储能供应链中占据重要地位。
政策支持体系持续完善,2024年全国新增储能相关政策770项,广东、浙江、山东等地政策密度最高,涵盖电力市场、新能源配储、安全管理等多个维度。标准体系不断健全,50多项国家及行业标准发布,涵盖并网、安全、设计等领域,为产业规范化发展奠定基础。
展望未来,随着技术持续突破和市场机制完善,储能产业将从规模化发展迈向全面市场化。预计2025年底全球新型储能累计装机将超100GW,2030年突破200GW。在这一进程中,技术创新、全球化布局和场景适配能力将成为企业竞争的核心,推动储能真正成为能源转型的“稳定器”和“加速器”。
扫一扫,添加微信
热线电话:
0553-30256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