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新闻
发展报告(2025)》(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显示,2024年,在政策支持和市场需求的双重驱动下,全球新型项目累计装机规模约1.8亿千瓦,较2023年底增长约98%,新增装机规模约0.9亿千瓦。
国家能源局能源节约和科技装备司副司长边广琦表示,总体来看,“十四五”以来,我国新型储能发展政策的“四梁八柱”初步构建,新型储能产业稳步发展。截至2024年底,已建成投运新型储能7376万千瓦/1.68亿千瓦时,装机规模已占全球总装机比例超过40%。新型储能技术路线“百花齐放”,涵盖全球工程应用的主要技术路线,调度运用水平稳步提高,有力支撑新型电力系统建设。
《报告》显示,2024年,我国新型储能项目应用场景主要包括独立储能、共享储能和新能源配建储能,合计装机占比近90%。其中,独立储能、共享储能装机规模3412万千瓦/7432万千瓦时,装机占比约46%,配建储能装机规模3097万千瓦/7379万千瓦时,装机占比约42%。
同时,《报告》指出,2024年,我国新能源发电装机规模首次超过火电。在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新型储能成为促进新能源开发消纳的重要手段。
《报告》内容还进一步列出了新型储能技术路线年底,锂离子电池储能占据主导地位,约占已投产装机的96.4%。压缩空气储能、液流储能等为除锂离子储能外的主要技术路线%。
厦门大学中国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长林伯强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技术的成熟和成本优势使其在新型储能领域占据主导地位。未来,随着技术的进一步突破和成本的持续降低,有望在储能市场中继续保持强劲的竞争力,持续保持和巩固其市场份额。
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锂离子电池产量持续攀升,总产量达11.7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4%,行业总产值超过1.2万亿元,其中,储能型锂离子电池产量达到2.6亿千瓦时,占全国锂离子电池产量22%,连续3年提升。
在产业整体发展态势良好的背景下,储能企业的业绩也呈现出积极的增长态势。据Wind资讯数据,截至8月1日16时,在8家发布了2025年上半年业绩预告的储能上市公司中有5家业绩预喜,包括4家业绩预增,1家业绩扭亏。其中,宁波杉杉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预计上半年公司实现净利润1.6亿元至2.4亿元,同比增长810.41%至1265.61%。对于业绩增长原因,表示,主要得益于公司负极材料业务的业绩增长和偏光片业务的稳健运行。
这一业绩情况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今年上半年的储能市场。2025年上半年受到国内市场“抢装”及美国市场抢运影响,国内储能系统、储能电池出货均实现高速增长。据国信证券研报,国内方面,储能需求延续高速增长。国内2025年上半年实现储能招标126.3吉瓦时,同比增长101%;中标189.8吉瓦时,同比增长182%。
然而,储能产业的发展并非仅仅是规模的扩张,更是质量与技术的提升。储能产业正在进入“高质量增长与技术竞争”阶段。固态电池、钠离子、液流、压缩空气等多技术路线快速推进;强制性国标GB44240-2024的实施,也将推动企业强化安全设计与系统稳定性。
此外,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储能应用分会产业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冯思遥对《日报》记者表示,市场正在从“卖设备”向“综合能源服务”转型,虚拟电厂、电力现货交易等新型盈利模式成为主流方向。电力交易辅助决策、智慧运维平台、AI调度等软服务领域成为了资本的关注重点。
在产业加速升级与转型的浪潮中,储能企业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需要在技术创新与市场拓展之间找到平衡。万联投资顾问屈放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目前,储能技术更加强调储能的市场化应用,企业一方面需要加强自主研发和知识产权保护,另一方面也需要加强产业协同,实现降本增效。
扫一扫,添加微信
热线电话:
0553-30256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