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aiyun·中国技术有限公司-「官方网站」登录入口

2025中国新型储能发展报告-Kaiyun·中国技术有限公司

公司新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动态 > 公司新闻

2025中国新型储能发展报告

更新时间:2025-08-06点击次数:

  

2025中国新型储能发展报告(图1)

  在全球能源转型加速的背景下,新型储能作为保障电力系统稳定、推动清洁能源消纳的关键技术,正迎来爆发式增长。《2025中国新型储能发展报告》显示,2024年中国新型储能产业在规模、技术、应用等多维度实现突破,不仅巩固了全球领先地位,更为未来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全球能源转型的深入推进,让新型储能成为各国战略布局的重点。2024年,美国、欧盟、英国等主要经济体持续加大政策支持,通过税收优惠、技术攻关补贴等方式推动产业发展。数据显示,2024年底全球新型储能累计装机规模达1.8亿千瓦,较上年增长98%,其中储能电池出货量达3.7亿千瓦时,同比增幅超65%。

  在这股全球热潮中,中国贡献了核心增长动力。截至2024年底,中国已建成投运新型储能7376万千瓦/1.68亿千瓦时,装机规模占全球总装机比例超40%,相当于“十三五”末的20倍。从增速看,2024年中国新增新型储能装机4237万千瓦/1.01亿千瓦时,较2023年增长超130%,持续保持“连年翻番”的强劲势头。

  2024年,中国新型储能政策体系呈现“国家顶层设计+地方精准施策”的协同推进态势。在国家层面,“发展新型储能”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中华人民共和国能源法》明确提出“推进新型储能高质量发展”,从法律层面确立了其在电力系统中的功能定位。同时,一系列政策文件相继出台,涵盖并网调度、市场机制、安全管理等关键环节,为产业发展提供了清晰指引。

  地方层面,各省因地制宜推出支持政策。山东完善容量补偿机制,广东构建“1+N+N”政策体系,江苏探索独立储能综合收益模式,新疆推动新能源与储能融合发展……全国已有17个省(区、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新型储能装机超百万千瓦,政策红利正加速转化为产业发展动能。

  从装机分布看,中国新型储能呈现“区域集聚、多点开花”的特点。华北、西北地区凭借新能源基地建设优势,合计装机占比达55.5%;内蒙古、新疆、山东、江苏、宁夏五省(区)装机规模位居前列,其中内蒙古以1023万千瓦领跑全国。值得注意的是,华东地区占比同比提升8.6个百分点,反映出东部负荷中心对储能需求的快速增长。

  在项目结构上,大型化、中长时趋势明显。2024年底,单站规模10万千瓦及以上的项目占比达62%,储能时长2小时及以上的项目占比86%,在建项目中这一比例仍在提升,显示储能系统正从“短时调峰”向“长时保供”拓展。

  应用场景方面,独立储能、共享储能与新能源配建储能成为三大主力,合计装机占比近90%。其中,独立储能和共享储能主要分布在华东、华中地区,发挥电力保供和系统调节作用;新能源配建储能则集中在西北、华北,有效促进风电、光伏等清洁能源消纳。2024年,新型储能年均等效利用小时数达911小时,较上年提升300小时,浙江、江苏等省份更是突破1000小时,显示其在电力系统中的价值日益凸显。

  2024年,中国新型储能技术呈现“主流领跑、多元并进”的格局。锂离子电池储能仍是绝对主力,占比96.4%,且技术持续迭代——500安时以上大容量电芯、单集装箱6000千瓦时以上储能系统相继推出,电芯循环寿命可达15000次,液冷技术实现运行温升不超5℃,系统安全性与效率显著提升。

  kaiyun下载地址

  与此同时,压缩空气、液流电池等技术路线万千瓦级压缩空气储能电站在湖北、山东成功并网,自主可控的核心装备与储气库技术实现国产化;全钒液流电池70千瓦级高功率密度电堆研发成功,铁-铬液流电池单堆循环次数达20000次;飞轮储能、钠离子电池、重力储能等技术也通过试点项目加速商业化转化。

  政策支持下,技术创新活力持续释放。2024年国家能源局发布56个新型储能试点项目,涵盖9种技术路线项装备入选第四批能源领域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为行业树立了技术标杆。

  kaiyun下载地址

  随着技术成熟与规模效应显现,中国新型储能产业竞争力不断增强。2024年,全国锂离子电池总产量达11.7亿千瓦时,其中储能型电池2.6亿千瓦时,占比22%,连续3年提升;正极材料、负极材料等核心部件产量同比增长均超20%,锂矿资源全球占比从6%跃升至16.5%,产业链自主可控能力显著提升。

  成本方面,锂离子电池储能系统中标价格较2023年下降约44%,全钒液流电池系统价格下降约20%,为大规模应用创造了条件。液流电池、压缩空气储能等细分领域市场规模快速扩张,分别突破40亿元与100亿元,产业生态日趋完善。

  展望2025年,新型储能将进入“提质增效”的关键阶段。在技术层面,大容量宽温域锂离子电池、大规模压缩空气储能、构网型储能等将成为攻关重点;市场机制上,现货市场、辅助服务、容量补偿等多元收益模式将进一步完善,推动储能价值充分释放;产业层面,产业链协同与国际合作将深化,助力中国企业在全球市场占据更重要地位。

  从全球能源转型的大背景看,新型储能正从“可选技术”变为“必选装备”。中国凭借规模优势、技术积累与政策支持,有望在这一领域持续领跑,为全球能源清洁化转型提供“中国方案”。

扫一扫,添加微信

热线电话:

0553-3025696 安徽省芜湖市高新技术开发区汽配路 3025696@wfsldq.com
Copyright © 2025 Kaiyun·中国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网站备案号:皖ICP备0750151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