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新闻
对储能的预期可以更乐观。2024年中国新增投运新型储能装机为43.7GW/109.8GWh,同比增长103%/136%,市场部分观点认为2025年中国储能装机增速可能大幅下滑甚至负增长,但我们认为储能产业指数级增长才刚开始,可以对未来的预期更乐观一点。2025年1-6月中国储能累计并网/招标42.4gwh/176.6gwh,同比增长166%/281%。除了短期数据的持续验证,我们的依据更多来自对中长期需求峰值及产业生命周期位置的判断。
需求愈发迫切,经济性已迈过拐点。储能需求产生有两大前提,一是光伏消纳出现问题,二是储能度电成本可负担。2025年以来中午时段现货市场“负电价”成为常态,多个现货省份光伏月均结算电价连续低于0.1元/kwh,电力系统对储能需求迫切。另外,我们测算目前4H独立储能电站的度电成本在0.35-0.60元区间,目前部分省份独立储能项目已经初步具备经济性。
中长期需求测算,全球储能仍有8.6倍成长空间。根据“能源转型→双碳目标→风光中长期需求→储能中长期需求”的逻辑推导和模型测算,我们预计全球光伏/风电年新增装机峰值将出现在2030-2035年,分别为1069/362GW,对应全球新型储能年新增装机峰值为264GW,年新增装机容量则有望超过1.5TWh,2024年这一数据为178GWh,距离需求天花板还有8.6倍成长空间。横向对比,在千亿规模量级行业里,储能具备极高的成长性。
产业周期位置比短期增速重要。回顾光伏2018年后连年超预期的成长路径,我们发现在产业规模化发展初期,短期需求预测的准确性堪忧,结合中长期视角的产业生命周期判断,是指导投资的有力补充。我们提出“储能渗透率”这一概念对前文中长期逻辑进行重复验证,根据我们测算,2024年中国储能渗透率仅为4.9%,产业仍处在“1-10”阶段,未来新型储能需要逐步担起重任,成为系统灵活调节资源的提供主体。
赛道之一,从价值投资的角度,我们认为对于储能行业“好公司”的挑选应该关注以下方面:
1)技术引领能力:建议关注在“电化学、电力电子、电网支撑”三大技术能力上持续领先的企业;
2)全球拿单能力:海外市场对企业技术、品牌、交付、售后的综合能力要求更高,建议关注已经或者正在形成海外品牌影响力的企业;
3)全球产能扩张能力:为了对冲地缘风险,增强供应链韧性,建议关注有能力持续全球产能布局的企业。
1)储能产业政策及电力市场政策波动风险; 2) 产业竞争加剧风险; 3)国际贸易摩擦风险;4) 电力系统模型测算偏差风险。
扫一扫,添加微信
热线电话:
0553-30256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