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aiyun·中国技术有限公司-「官方网站」登录入口

数据中心绿色技术革命:绿电、热能再利用与一体化电力模块的应用与前景-Kaiyun·中国技术有限公司

行业新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动态 > 行业新闻

数据中心绿色技术革命:绿电、热能再利用与一体化电力模块的应用与前景

更新时间:2025-06-18点击次数:545

  

数据中心绿色技术革命:绿电、热能再利用与一体化电力模块的应用与前景(图1)

  数据中心作为数字经济时代的基础设施,其能源消耗问题日益凸显。随着“双碳”战略的深入实施,数据中心行业正经历一场以为核心的绿色技术革命。本文将系统梳理这些创新技术的应用现状、核心优势、实施挑战及未来趋势,为数据中心低碳转型提供全景式分析。

  绿电在数据中心的应用已从概念探索进入规模化实施阶段,成为支撑数据中心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能源。国家层面通过政策目标引导、区域协同推进和市场机制创新三维发力,推动绿电在数据中心的高比例应用。

  国家战略要求:国家数据局明确提出到2025年实现国家枢纽节点新建数据中心绿电占比达到80%的目标,并通过“监测全量、优化存量、拓展增量”的工作思路推进实施。这一目标被纳入《国家数据基础设施建设指引》,成为数据中心绿色发展的刚性指标。

  技术支撑体系:为实现绿电高比例应用,政府推出一系列配套政策,包括《数据中心绿色低碳发展专项行动计划》《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行动方案(2024—2027年)》等,从绿电直供、多源互补、源荷互动三个维度构建技术创新体系。

  能效提升成果:政策驱动下,八大枢纽节点数据中心集群平均PUE(电能利用效率)已从传统数据中心的1.5以上降至1.3左右,最先进数据中心PUE最低达到1.04,为绿电规模化应用奠定了基础。

  “东数西算”工程是绿电区域协同的典范,通过地理迁移和能源协同实现绿色算力布局优化:

  资源与需求匹配:内蒙古、青海、新疆等清洁能源丰富地区成为数据中心西迁的重要目的地。2024年,国家数据局在这些地区部署算电协同先行先试任务,探索绿电直供、跨区域交易等新模式。以青海为例,其清洁能源装机占比超90%,为数据中心100%绿电运行提供了天然条件。

  创新项目实践:中国电信(国家)数字青海绿色大数据中心通过水电站直供和自建光伏,实现全年100%清洁能源供电,每年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30万吨;中国联通怀来大数据产业园则利用张家口地区风电资源,将绿电使用率提升至80%以上5。在内蒙古和林格尔,依托丰富的风能资源和凉爽气候,已集聚39个算力项目,投用算力总规模达5.06万P(1P约等于每秒1000万亿次计算速度),成为“东数西算”重要枢纽。

  绿证交易机制:2023年河北、浙江和江苏等省份的数据中心绿电交易量超过17亿千瓦时,张北地区数据中心集群绿电采购量达14亿千瓦时5。2024年1-5月,南方五省区(广东、广西、云南、贵州、海南)绿电绿证交易量突破138亿千瓦时,已超2023年全年规模。

  智能调度系统:ABB的ZEE600智慧配电管理系统通过实时采集配电系统运行数据,以图形化方式呈现,帮助运行人员对运行状态进行全链路监测,实现供电系统、冷却系统、IT系统间的能效动态协同调优。在青海、内蒙古等试点地区,数据中心与电网企业合作开发“源网荷储”互动系统,通过智能储能调节和负荷预测,平抑可再生能源波动,使绿电消纳效率提升40%。

  绿电在数据中心的应用不仅降低了碳排放,还提升了能源系统的灵活性和经济性。随着“十五五”规划进一步强化绿电目标,2025年全国数据中心年度绿电消费量有望突破千亿千瓦时,数据中心将从传统能耗大户转变为清洁能源高效消纳载体。

  新能源输配电产品:国内头部厂家积极布局大功率液冷与高效散热、构网型及模块化产品。比如中电电气陆续推出储能升压变流一体机、光伏逆变升压一体机等产品,采用模块化设计,适应高海拔、低温以及沙漠区域,一体化预制交付即插即用,最高效率可达99%,已在乌兰察布、青海等多个项目中获得应用。

  数据中心运行中产生的巨大热量从“负担”变为“资源”,是热能再利用技术的核心价值。通过热回收系统、跨产业协同和技术集成创新,数据中心正从能源消费者转型为能源生产者。

  区域供暖整合:丹佛斯(Danfoss)推出的一站式热回收解决方案,通过热泵技术和余热回收模块(HRM)将数据中心低品位废热(通常为30-45℃)升温至70℃以上,满足区域供暖需求6。该系统在丹麦多家数据中心应用,可为社区节约20-60%的供暖能耗。阿里巴巴的“基于数据中心的热能处理系统”专利则通过热能传导、转换及存储技术,将回收热量转化为适合工业用途的能源,为集中供暖、工业加热等领域提供热源。

  农业与养殖业应用:在西藏拉萨,宁算数据中心与美的楼宇科技合作,创新性地将数据中心余热用于水产养殖。通过高效换热器和水源热泵技术,将回收热量用于提高养鱼水温,使藏区在寒冷季节也能养殖温带鱼类。该项目热回收效率达34%,显著改善了当地民众生活品质。

  发电与制冷循环:部分数据中心探索有机朗肯循环(ORC)技术,利用低沸点工质将废热转化为电能,实现能源梯级利用。虽然目前转化效率约8-15%,但随着材料技术进步,这一技术有望成为数据中心能源自洽的重要一环。

  热回收的经济性和效率高度依赖供需匹配和系统集成,催生出多种跨产业协同模式:

  城市级能源系统:在瑞典斯德哥尔摩,Data Parks项目将数据中心纳入城市区域供热网络,为10,000套公寓提供供暖。丹佛斯提出的“数据中心即热电厂”概念,通过水力平衡、压差控制和换热优化技术,使数据中心成为区域能源网的热源节点。这种模式特别适合寒冷地区,可显著提高能源综合利用效率。

  农数据中心共生体:秦淮数据在河北怀来的数据中心与周边农业大棚形成热能-食品共生系统。数据中心余热用于冬季温室保温,而农业设施则作为数据中心的“生态隔热层”,形成资源循环利用的典范。

  工业热网互联:万国数据上海四号数据中心通过锂电池储能电站技术实现谷时储能、峰时供电的同时,将回收热量供给相邻食品加工企业,形成“电-热-储”三联供系统,在IT负载增长30%的基础上,二氧化碳排放量同比下降超过10%。

  干空气能开发:拉萨夏季室外空气湿球温度仅13.5℃,是干空气能最富足的地区之一。宁算数据中心采用“直接蒸发冷却+热回收”技术,充分利用当地低温低湿气候特点:蒸发冷却利用空气由干变湿过程吸收热量的原理,为数据中心提供冷却能量;同时回收IT设备产生的热量用于养殖业。

  综合节能效果:该方案使数据中心PUE最低降至1.08以下,冷却负载系数(CLF)达0.05,远优于行业平均水平。据测算,14万机柜全部投运后,年回收热量相当于节约标煤5万吨,实现“零碳数据中心”目标。

  kaiyun下载地址

  热能再利用技术将数据中心从能源消耗端点转变为能源网络中的关键节点,创造出超越节能本身的经济和社会价值。随着技术成熟和模式创新,余热回收有望从“可选项”变为数据中心标准配置。

  面对数据中心高密化、规模化发展趋势,传统供电系统已难以满足高效、快速、灵活的建设需求。一体化电力模块通过预制化集成、高压直流和智能化管理,重塑数据中心供电架构。

  一体化电力模块将变压器、低压配电柜、无功补偿柜、UPS及馈线柜等组件集成于工厂预制的封闭单元中,带来革命性优势.。

  根据中电电气的实际测算,规划设计容量5000kW、机柜功率密度10kW/柜、配电架构:2N (高可靠性要求)、UPS架构:2N+2 (高冗余配置)的数据中心项目采用其毕方一体化电力模块方案带来的核心效益可节省近1300㎡配电设备占地。年机柜租赁收入增加超1600万元,初期采购减少1100万元,可极大缓解初期资金压力,投资回收期显著缩短,对于提升数据中心整体盈利能力意义重大。

  空间与效率优化:传统供电方案需现场连接铜排和线缆,占地面积大、能效低。电力模块通过集中式设计缩短供电路径,减少电能转换环节,全链路效率可达97.8%,较传统方案提升10%以上。

  建设周期革命:传统供电系统建设需2个月以上,而预制化电力模块在工厂完成组装调试,现场施工周期缩短至2周。中电电气毕方电力模块支持热插拔维护,关键部件5分钟完成更换,大幅提升可用性和可维护性。

  高密弹性部署:维谛技术(Vertiv)推出的PowerUPS 9000系列,单台功率达1.25MW,系统功率最高5MW,占地面积较上一代减少32%,专为高密AI算力场景设计。这种高功率密度设计为GPU集群等大功率负载提供了理想的供电解决方案。

  锂电应用优势:锂电池能量密度高、占地小、循环寿命长,在同等容量下体积仅为铅酸电池的1/3,重量减轻60%,充放电效率提升15-20%7。安科瑞蓄电池监测系统通过S模块(单体监测)、C模块(组监测)及HS采集器组成三级监控网络,实现电池健康状态的实时评估和预警。

  智能运维体系:ABB的ZEE600智慧配电管理系统集成电力监控、能源管理和资产健康管理功能,通过多维度的动态机理算法,对设备进行健康状态评估、故障隐患诊断并给出预测性的专家运维建议。科华数据的智能监控系统支持故障录波和首次开机上电参数设置引导,大幅降低运维复杂度。

  一体化电力模块不仅解决了数据中心供电系统的效率瓶颈和部署速度问题,更通过智能化管理提升了系统可靠性,为数据中心绿色低碳发展提供了基础保障。随着AI算力需求爆发性增长,高效、高密、智能的电力模块将成为数据中心标准配置。

  尽管绿色技术为数据中心带来革命性变化,其广泛应用仍面临多重挑战。从技术瓶颈到政策机制,从经济性到产业协同,数据中心绿色转型需要系统性解决方案。

  绿电供给稳定性:新能源发电的间歇性和波动性给数据中心持续运行带来挑战。特别是东南沿海地区数据中心密集,但本地绿电资源有限,依赖跨省区输电面临距离远、损耗高(8%)等问题。虽然储能技术可部分缓解此问题,但目前电池储能成本仍高达1.5-2元/Wh,难以大规模应用。

  热回收经济性瓶颈:余热回收系统初投资较高,投资回收期通常需3-5年。热网建设成本约300-500万元/公里,制约了区域供热模式的推广。同时,数据中心与热力用户间的供需匹配也是难题,热负荷季节性波动与数据中心持续产热之间存在矛盾。

  技术标准缺失:一体化电力模块缺乏统一标准,不同厂商产品接口和协议互不兼容,增加用户选择难度。800VDC等新技术尚未形成国际标准,存在安全规范和运维规程空白。

  改造与准入并重:国家将推进“老旧小散”数据中心节能改造,同步强化新建项目绿色准入标准。《数据中心绿色低碳发展专项行动计划》要求2025年新建数据中心绿电使用率超80%,为技术创新指明方向。

  绿色金融支持:碳减排支持工具、绿色债券等金融手段可降低数据中心绿色技改融资成本。绿证交易机制完善后,数据中心可通过出售碳汇(如宁算数据中心“卖碳”、“卖热”模式)获得额外收益。

  电价机制引导:分时电价政策将引导数据中心优化用能结构,在绿电充裕时段增加计算负载,在电价高峰时段降低功耗。万国数据上海数据中心通过锂电池储能电站实现谷时充电、峰时放电,有效降低用电成本。

  多能互补系统:数据中心将深度整合可再生能源、储能系统和热回收装置,形成“电-热-储”一体化的综合能源站。华为、ABB等企业正探索将数据中心纳入虚拟电厂(VPP)体系,参与电网需求响应。

  液冷与热回收融合:随着液冷技术在AI数据中心的普及,冷却介质温度可从传统风冷的45℃提升至60-70℃,大幅提高余热品位。阿里巴巴热能专利已布局液冷服务器废热梯级利用技术,未来回收热量可直接用于区域供暖或驱动吸收式制冷。

  算力-能源协同网络:国家数据局推动的“全国一体化算力网”将实现算力资源与能源资源的跨区域协同调度。当东部电价高企时,计算任务可自动迁移至西部绿电富集区域,最大化绿电消纳比例。

  数据中心绿色转型不仅是技术革新,更是发展范式的转变。随着算力成为新型生产力,数据中心将超越传统的“用能者”角色,进化为智慧能源网络的关键节点和绿色价值创造者。这一转型既响应了国家“双碳”战略,也为数据中心行业开辟了新的增长空间,最终实现数字经济与生态文明的双赢发展。

  kaiyun下载地址

  通过绿电、热能再利用和一体化电力模块等技术的协同创新,数据中心正从“能源消耗大户”蜕变为“绿色能源枢纽”,为全球数字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中国方案和智慧。未来,随着技术创新和政策支持的深化,绿色数据中心将成为推动数字中国建设的重要力量。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扫一扫,添加微信

热线电话:

0553-3025696 安徽省芜湖市高新技术开发区汽配路 3025696@wfsldq.com
Copyright © 2025 Kaiyun·中国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网站备案号:皖ICP备0750151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