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新闻
近两年,全球储能市场需求爆发,中国企业屡获大单。但同时全球储能安全事故居高不下,且呈现持续增长态势,储能安全已然成为行业舆论的焦点。
8月1日,中国储能领域首部强制性国家标准——GB 44240-2024《电能存储系统用锂蓄电池和电池组安全要求》正式实施!
该标准由由工业和信息化部归口,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CESI)牵头并组织起草,于2024年7月24日正式发布。GB 44240是目前行业公认最高规格的储能安全性国标,首次将储能锂电池安全要求从“推荐性”升级为“强制性”,涵盖电芯振动、加速冲击、浅刺、强制放电等23项严苛测试。
该标准适用于储能系统用锂蓄电池和电池组,其中储能系统应用包括但不限于电信、中央应急照明和报警系统、固定式发动机启动、光伏系统、大容量储能等场景。
此前,推荐性标准《GB/T 36276-2023电力储能用锂离子电池》,主要针对工业和通信领域用锂离子电池和电池组。但由于该标准不具备强制性,在市场竞争下,部分企业为降低成本采取了“低质低价”的策略,以牺牲质量、安全的方式低价抢市场。
与现行的标准相比,GB 44240是储能领域首部强制性国标,具有准入门槛的法律约束力。其测试条款更聚焦于产品的安全特性,吸纳综合了IEC、UL、UN等多项国际储能标准的关键测试项目,测试对象包括电芯和电池系统,针对电池零部件选项亦有要求。
从测试内容上来看,GB 44240-2024考量目的偏向于电池单体安全,电池单体维度的测试项目更全面。
GB 44240在电芯层级新增了振动、加速冲击、浅刺、强制放电等测试项目,同时加严了部分安全测试项目。
比如,浅刺要实现不起火、不爆炸。将电池按照 4.5.1 规定的试验方法充满电后,用 Φ 5 mm 的耐高温钢针(如钨钢, 针尖的圆锥角为45°),以 0.1 mm/s 的速度,从垂直于电池极板的方向刺入电池 10 mm 深度或电池厚的 30%,取较大值,刺入位置宜靠近所刺面的几何中心,钢针停留在电池中,观察1h。
刺入电池深度为实际刺入深度减去电池外壳厚度后的深度,对于电池外壳厚度小于或等于10mm的,按10mm 计入。
同时,在过充测试中,GB 44240要求充电至1.5被截止电压后,恒压充电1h,GB/T 36276要求过充时间总计1h,GB 44240的充电条件和持续时间更严,对电池在超过设计电压时的耐受能力要求更高。
过放电测试中,GB 44240要求电池单体完全放电后继续对样品进行反向充电至充电电压上限,时间共计1h,GB/T 36276要求电池单体初始放电后,电池恒流放电至0V或1h,GB 44240的要求高于GB/T 36276。
在电池组系统层级,GB 44240额外考虑了运输和安装过程中对于电池组系统、电池模块(PACK)可能的短路保护,要求外接最大100mΩ进行短路测试。
总体来看,GB44240的测试覆盖范围更全面,具备对电池性能、电气安全、机械安全、环境可靠性等多维度能力的考察,基本都参考了UN38.3,即《联合国危险物品运输试验和标准手册》的第3部分38.3款,电池组系统电气安全部分参考了《IEC 62619:2022含碱性或其他非酸性电解质的二次电池-用于工业应用的二次锂电池的安全要求》,运输和安装过程中短路保护参考了UN38.3要求。
据了解,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赛西实验室已开展首批GB 44240测评通过单位测评工作。截至目前,储能行业已有20余家的40余个型号已经通过测评或正在测试,包括宁德时代、远景动力、鹏辉能源、楚能新能源、海辰储能、瑞浦兰钧、青岛力神、利维能、德赛电池、中创新航、中兴派能、赣锋锂电、南都电源、骆驼集团等已经通过测评。
2025年1—6月,锂电储能EPC/PC中标均价0.96元/Wh,同比下降24%;锂电储能系统中标均价0.48元/Wh,同比下降29.94%。背后是激烈的价格战和无序竞争,一众储能企业产品同质化,反内卷呼声高涨。
针对GB 44240的实施,业内普遍认为,作为我国首部针对电能存储系统用锂蓄电池的强制性国标,其认证将成为国内储能项目招标的“入场券”,标志着行业从“推荐性规范”向“强制性约束”的关键转折。
一方面,不合格的企业将会面临被淘汰的风险,将加速储能行业洗牌。储能安全将从“附加题”升级为“必答题”,部分安全冗余不足的电芯厂商面临重新设计产品层级的挑战,加速低质产能出清,推动行业从“成本优先”向“安全为本”高质量转型。
另一面,推动各家储能企业技术创新,倒逼企业提升产品安全设计,从而推动技术创新。
此外,此次储能强国标借鉴国际标准,在中国储能企业全面出海、主导全球市场的大背景下,该标准有望成为海外市场制定标准的重要参考对象,或将成为全球性事实性标准,提升中国储能产业的国际话语权。
值得关注的是,2025年正成为中国储能行业的政策转折年。2月,工信部等八部门联合印发《新型储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要求加强对专利侵权、市场垄断等违法违规行为的预防和惩治,化解行业“内卷”现象。
3月,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为包括储能在内的新兴产业指明方向。
7月24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市场监管总局发布《征求意见稿》),剑指低价倾销与“内卷式”恶性竞争,明确要求行业强化自律、淘汰落后产能。
叠加此次落地的最严国标,储能行业有望告别价格战,开启技术竞争时代,重塑产业格局。从动力电池新国标到储能电池国标,中国新能源电池产业链将迎来新一轮质量升级,在全球化竞争中进一步锻造品牌影响力和竞争力,巩固全球能源革命主导者地位。
扫一扫,添加微信
热线电话:
0553-30256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