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新闻
福建用户提问:5G牌照发放,产业加快布局,通信设备企业的投资机会在哪里?
四川用户提问:行业集中度不断提高,云计算企业如何准确把握行业投资机会?
河南用户提问:节能环保资金缺乏,企业承受能力有限,电力企业如何突破瓶颈?
在全球能源结构转型与“双碳”目标的双重驱动下,储能电池行业正站在时代的风口浪尖。它不仅是平衡可再生能源波动性、提升电网稳定性的核心手段,更是能源革命的关键环节。随着风电、光伏装机规模的爆发式增长,以及5G基站、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的储能需求激增,储能
在全球能源结构转型与“双碳”目标的双重驱动下,储能电池行业正站在时代的风口浪尖。它不仅是平衡可再生能源波动性、提升电网稳定性的核心手段,更是能源革命的关键环节。随着风电、光伏装机规模的爆发式增长,以及5G基站、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的储能需求激增,储能电池行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根据工信部披露的数据,2020—2023年我国储能锂电池产量呈快速上涨趋势,2023年我国储能锂电池产量185GWh,增速达到85%。2024年上半年,我国储能锂电池产量110GWh。2017—2023年,我国储能锂电池出货量持续上涨,2022年出货量达到130GWh,同比上涨170.8%;2023年出货量达到206GWh,同比上涨58.5%;2024年上半年出货量116GWh。全球范围内,2024年全球储能电池出货量超215GWh,其中全球储能电池出货量前九名均为中国企业,中国企业储能电池出货量超200GWh,全球市场占有率超过93%。宁德时代储能电池出货量约75GWh,全球市场占有率34.80%,居全球第一。
锂离子电池:据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的《2025-2030年国内外储能电池行业市场竞争战略与发展前景展望报告》分析,锂离子电池仍是储能电池的主流技术。截至2024年底,全球电力储能累计装机规模达372.0GW,同比增长28.6%,其中锂离子电池累计装机达161.3GW。在中国,已投运的电化学储能电站项目电池类型中,锂离子电池占比超九成。锂离子电池凭借高能量密度、长循环寿命和成本优势,在储能领域占据主导地位。
非锂技术:非锂储能技术产业化进程加速。例如,首个百兆瓦时级钠电储能项目并网,最大规模混合储能项目并网(156MW/624MWh,包括半固态、钠电、液流和磷酸铁锂等多种技术),300MW级压缩空气储能项目并网,百兆瓦时级重力储能项目首套充放电单元测试成功,百兆瓦级飞轮独立储能电站建设中。这些非锂技术的突破,为储能电池行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电池领域:宁德时代、亿纬储能等前十家企业占据全球电芯出货量的90%。宁德时代以38%的市场份额稳居榜首,其2023年上半年储能电池营收达279.85亿元,毛利率回升至21.32%;比亚迪凭借垂直整合优势,储能业务同比增长超200%,市场份额升至15%;亿纬锂能、海辰储能等企业通过差异化布局(如大容量电芯、工商业储能)快速崛起。
系统集成:阳光电源、中车株洲所等头部企业包揽全球出货量前十,但用户侧市场被奇点能源、鹏辉能源等细分赛道企业瓜分。
2024年,中国发布储能相关政策770余项,核心变化包括:新型储能首次写入《能源法》及政府工作报告,被定义为“新型经营主体”;全国统一电力市场体系初步建成,现货市场允许储能自主选择参与模式;内蒙古、山东等8省试点容量补偿机制,探索长期成本回收路径。政策的支持为储能电池行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储能电池产业链企业主要分布在华南、华东区域,其中广东、江苏产业链企业分布最多。地方政府积极打造储能产业高地,如浙江温州、湖州聚焦储能与动力电池基地;贵州以铜仁、黔西南为核心建设千亿级锂电材料集群;青海依托盐湖资源发展锂电全产业链。这些区域通过政策倾斜(如用地优惠、税收减免)吸引企业入驻,形成从材料、电芯到系统集成的协同生态。
宁德时代作为全球储能电池行业的领军者,在技术研发、生产规模和市场占有率等方面都具有显著优势。其储能电池产品广泛应用于电力系统、通信基站、数据中心等领域。例如,在电力系统方面,宁德时代的储能电池参与了多个大型储能电站项目,为电网的稳定运行提供了有力支持。在通信基站领域,宁德时代的储能电池为基站提供了可靠的备用电源,保障了通信的畅通。在数据中心方面,宁德时代的储能电池能够为数据中心提供不间断的电力供应,提高了数据中心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阳光电源在储能系统集成领域具有强大的实力。其推出的储能系统解决方案具有高效、可靠、智能等特点。例如,阳光电源的PowerTitan2.0储能系统,通过智能能量管理技术,实现全生命周期放电量提升8%,在青海某200MWh项目中验证了LCOS降低0.18元/kWh的经济效益。此外,阳光电源还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其储能产品在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得到了广泛应用。
浙江温州积极打造储能产业高地,聚焦储能与动力电池基地。通过政策引导和产业扶持,吸引了众多储能电池企业入驻。目前,温州已经形成了从原材料供应、电芯制造到系统集成的完整产业链。例如,温州的一些企业专注于储能电池正极材料的研发和生产,为下游的电芯制造企业提供了优质的原材料;另一些企业则专注于电芯制造和系统集成,生产出了高性能的储能电池产品。温州的储能产业发展不仅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增长,也为全国储能电池行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据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的《2025-2030年国内外储能电池行业市场竞争战略与发展前景展望报告》分析预测
大容量:同等规模下储能器件的大容量可以减少单体电池使用数量,降低单体电池一致均衡的难度,从而降低电池发生热失控乃至起火的概率。
大型化:大型化是配置灵活的电化学储能技术在电力系统中发挥主导作用的必经之路。
易回收:研制易回收的储能电池体系,使回收收益具备吸引力是未来发展大方向。
数字化:储能产品全生命周期数字化信息既可以向上为电网调度及监控提供重要支撑,也可以向下为核心部件的状态诊断、性能提升提供数据参考。
钠离子电池:钠离子电池成本有望比锂电低40%,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其应用范围将不断扩大。
液流电池:液流电池寿命突破20年,具有长寿命、高安全性等优点,在长时储能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其他非锂技术:压缩空气储能、重力储能、飞轮储能等非锂技术也将不断取得新的突破,为储能电池行业带来更多的选择。
集成化:储能系统的集成化程度将不断提高,实现电池组、电池管理系统、能量管理系统等的高效集成,提高储能系统的性能和可靠性。
智能化:AI技术赋能储能调度,虚拟电厂聚合分布式资源,储能系统将实现智能管理,提升效率和可靠性。
加剧:随着新型储能市场的快速发展,市场竞争将日益激烈。一方面,传统储能企业将继续加大在新型储能领域的投入,提升技术水平和市场份额;另一方面,新的参与者将不断进入市场,如科技企业、能源企业等,将进一步加剧市场竞争。
跨界融合:储能电池行业将与其他行业进行跨界融合,如与电动汽车、光伏、风电等行业深度融合,拓展应用场景,实现协同发展。
中国企业加速出海,阳光电源等已在欧美市场建立本土化供应链。未来,随着全球对可再生能源的需求不断增加,储能电池海外市场将成为新的增长极。中国企业将凭借技术优势和成本优势,在全球市场中占据更大的份额。
如需了解更多储能电池行业报告的具体情况分析,可以点击查看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的《2025-2030年国内外储能电池行业市场竞争战略与发展前景展望报告》。
3000+细分行业研究报告500+专家研究员决策智囊库1000000+行业数据洞察市场365+全球热点每日决策内参
扫一扫,添加微信
热线电话:
0553-30256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