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aiyun·中国技术有限公司-「官方网站」登录入口

储能行业新生代技术创新者的困境与突围-Kaiyun·中国技术有限公司

行业新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动态 > 行业新闻

储能行业新生代技术创新者的困境与突围

更新时间:2025-08-11点击次数:

  

储能行业新生代技术创新者的困境与突围(图1)

  6月25日,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宁德时代”,股票代码:300750.SZ)以不正当竞争纠纷为由,对厦门海辰储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称“海辰储能”)、厦门诚博旺咨询管理有限公司、厦门稀土材料研究所厦门诚博旺咨询管理有限公司等相关主体诉至法庭。一场关乎行业竞争秩序与新生代技术创新者发展空间的博弈就此拉开帷幕。

  天眼查显示,福建省宁德市中级人民法院已于6月25日立案,将于8月12日开庭审理。从案件涉及的主体来看,除核心企业海辰储能外,厦门诚博旺咨询管理有限公司、厦门稀土材料研究所的被诉,暗示着案件可能牵扯到供应链合作、技术研发协作等更深层次的商业关联;而吴某等作为自然人被告,则将新能源行业人才流动的争议推向舆论焦点。

  进入8月,事件持续发酵。近日市场传闻,海辰储能总裁办主任、工程部负责人冯登科因涉嫌侵犯商业秘密,已经被福建省宁德市警方依法采取强制措施。直到8月4日,海辰储能发布严正声明,针对近期网络谣言及不实信息进行辟谣。声明强调,经专业第三方机构鉴定,网传冯登科涉案的“复合集流体技术”属于公知技术,不具备商业秘密的“秘密性”要件,且公司从未在任何产品中使用该技术。

  海辰储能成立于2019年。在法定代表人吴祖钰的带领下,公司始终专注于储能领域并坚定践行全球化战略。公司产品组合主要包括储能电池及系统,应用场景覆盖源网侧、数据中心、工商业及居民家庭等各类储能需求。作为福建省和厦门市双重点建设项目承担单位,海辰储能成立仅六年,却已在全球储能市场占据重要地位,是全球锂离子储能电池出货量达GWh级别以上中,唯一专注储能领域的企业。

  2025年3月25日,海辰储能正式向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拟登陆港交所主板。此次宁德时代与海辰储能的法律纠纷,恰逢后者港股IPO聆讯的关键窗口期。目前法院已受理此案,海辰储能需要向监管机构充分证明该案件不会对公司的持续经营能力产生影响,避免其IPO进程出现被延迟的风险。

  kaiyun行业解决方案

  值得注意的是,这并非双方之间首次出现法律纠纷。早在2023年,宁德时代便以违反竞业协议为由,将海辰储能创始人吴祖钰推上被告席。最终法院判处吴祖钰向宁德时代支付100万元违约金,目前其已通过合法途径履行相应责任。

  公开资料显示,2012年7月至2018年11月期间,吴祖钰在宁德时代任职期间,作为第一发明人主导申请了67项专利,涉及储能领域的集流体、极片及电池等。此外,吴祖钰曾作为中层管理人员之一,被宁德时代授予期权激励。

  从招股书来看,除了担任董事长的吴祖钰外,海辰储能还有多位高管曾在宁德时代任职,包括负责技术管理的副总经理兼全球解决方案中心总经理易梓琦、负责市场战略管理的副总经理庞文杰。

  宁德时代与海辰储能之间的法律纠纷在新能源行业内亦并非新鲜事。当前新能源赛道竞争已进入白热化阶段,企业围绕市场份额的抢占、核心技术的壁垒构建、高端人才的争夺日趋激烈,由此引发的法律纠纷呈现多发态势。

  从具体案例来看,天赐材料与永太科技曾因“商业秘密侵权纠纷”对簿公堂,焦点集中在电解液核心配方上,后逐渐发展成为一场涉及刑事和民事的复杂诉讼;宁德时代与中创新航的“专利拉锯战”亦是持续数年,双方围绕动力电池的正极材料、电池包结构等多项专利技术展开攻防,是近年来行业内的重要事件;晶科能源与隆基绿能的发明专利侵权纠纷则关乎TOPCon这一光伏领域的重要技术路线。

  新能源行业属于技术密集型领域,从电池材料研发、电芯工艺优化到储能系统集成等关键环节,都高度依赖具备技术积累与行业经验的专业人才,使得行业内企业间的人才流动较为频繁。据不完全统计,仅2024年就有超10余家锂电企业的核心技术人员接连离职,包括固德威、同飞股份等。海辰储能的多位高管曾在宁德时代任职,正是这种行业常态的缩影。

  此外,对于近日“宁德时代诉状强调,海辰储能的核心产品587Ah电芯与宁德时代专利产品参数高度重叠,能量密度偏差仅4.4%,远低于行业10%的技术代差红线”等相关网络传言,海辰储能表示,且不论诉状信息是否可靠,所谓“行业10%的技术代差红线”的说法缺乏权威依据,无论是国际标准组织(IEC/ISO)、中国储能电池产业创新联盟等专业机构,还是彭博等权威资讯平台发布的行业报告,在储能电池领域均从未定义“10%技术代差红线”。

  同时,海辰储能在声明中强调,587Ah电芯基于其2023年发布的千安时长时储能电芯,针对2小时储能场景定向优化,是公司完全自主研发的产品。

  从储能电池发展历程来看,“降本”是驱动产品迭代的主要动力,大容量电芯是储能降本的主流路径,尽管在外界看来,同样是587Ah标称容量的电芯,434Wh/L和415Wh/L的能量密度偏差仅相差4.4%,但据相关资料显示两者实际上却有着多重差异:比如,宁德时代的587Ah电芯采用了“高堆积密度”、“自适应负极结构”等策略,从材料创新推动能量密度提升;海辰储能的587Ah电芯则选择了可以复用的化学材料体系,更强调储能产品性能与成本的均衡。从循环寿命来看,海辰储能587Ah电芯为10000次,宁德时代则为8000次。两者各有侧重,最终的优劣高下,或许还得交由市场来裁决。

  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进程中,各国虽在具体方案与推进节奏上各有不同,但提升可再生能源发电能力已成为普遍共识。储能作为支撑新能源规模化发展的核心技术正迎来跨越式发展机遇。海辰储能的崛起,是我国新能源产业实力强劲支撑下的必然结果。

  招股书显示,此次海辰储能赴港上市募集的资金净额,部分计划用于提升储能电池的产能以满足全球不断增长的储能需求;用于研发的资金则聚焦长时储能、钠离子电池等技术,拟在香港设立国际研发中心,进一步提升在储能领域的技术领先地位;其余资金则用于搭建全球销售与服务网络,以支持其海外扩张战略。

  从业绩表现看,2022年至2024年,海辰储能的营业收入分别为36.15亿元、102.02亿元和129.17亿元,净利润分别为-17.77亿元、-19.75亿元、2.88亿元。扭亏为盈主要得益于公司毛利率的提升(同期毛利率分别为11.3%、12.1%、17.9%)以及海外销售收入的增长(同期海外销售收入分别为3.3万元、1.01亿元、37亿元)。

  目前,海辰储能在美国、欧洲等全球核心市场成功进行了布局,是第一家在美国落地储能系统产能的中国公司,更是少数具备研发、产品、产能、供应链、营销、交付与运维服务等全链条本地化能力的全球化储能企业。

  kaiyun行业解决方案

  而针对6月10日美国储能巨头Powin申请破产一事引发的相关猜测,海辰储能在官方声明中明确澄清,公司与Powin的合作尚未进入规模化交付阶段,且双方不存在任何未决的债权债务。Powin公开的破产申请文件中,亦未将海辰储能列入债权人名单。

  海辰储能在海外市场的成功离不开公司长期以来坚持的自主创新理念。公司近些年来持续增加研发资金投入,积极与高校、科研院所开展产学研合作。2022年至2024年,公司的研发费用分别为1.97亿元、4.85亿元和5.3亿元,呈现出逐年上涨的态势。此外,公司汇聚了超过1100名研发人员,其中研究生及以上学历占比超25%;在全球提交专利申请超3900项,已获专利授权超1900项,形成了坚实的技术壁垒。

  在磷酸铁锂储能赛道同质化竞争背景下,海辰储能凭借1175Ah与587Ah大容量储能电芯技术,逐渐实现从跟随者到规则重构者的转变。公司2023年首发1000Ah+长时储能大电芯及适配系统,创新20尺储能系统4列4簇极简架构;2024年将该架构下放到2小时应用系统,同年发布587Ah电芯及配套平台,完成不同时长产品布局,构建“研发-产品-场景”闭环生态,具有前瞻性。

  在技术逻辑层面,海辰储能首创“系统正向开发”模式,以20尺集装箱4列4簇的极简架构为起点,反向定义电芯的容量、尺寸等新标准。而过往行业则遵循“电芯规格决定系统架构”的路径,导致系统集成效率长期受制于电芯形态。

  海辰储能的实践揭示储能企业突破同质化的关键:场景穿透能力、平台化思维、知识产权战略,这种创新模式或成我国储能企业领跑全球的核心动能。

  当前,新能源行业头部企业凭借技术积累与规模优势掌握较强话语权,而新生代企业可能因担心专利、竞业协议等法律纠纷而放缓创新节奏。值得注意的是,8月1日最高法发布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二)》(以下简称《解释二》),对竞业限制约定泛化和滥用方面予以规制,为行业竞争秩序注入了规范力量。

  《解释二》明确,在劳动者未知悉、接触用人单位商业秘密和与知识产权相关保密事项的情况下,竞业限制条款无效;即便劳动者属于竞业限制人员范围,竞业限制条款约定的范围、地域、期限等内容,也应与劳动者知悉、接触的保密事项相适应,超过部分同样无效。

  作为典型的技术密集型领域,新能源行业的持续发展,离不开人才与技术的良性流动。如能明确技术来源的合法性,保障人才流动的合规性,新能源行业的新生代企业的创新探索就会得到鼓励。这不仅能为行业注入差异化创新活力,更可推动整个产业突破路径依赖,迈向多元技术并行发展的良性生态。

扫一扫,添加微信

热线电话:

0553-3025696 安徽省芜湖市高新技术开发区汽配路 3025696@wfsldq.com
Copyright © 2025 Kaiyun·中国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网站备案号:皖ICP备07501510号-1